上线十年后,知乎正变得越来越难以定义
曾经,知乎的邀请码在淘宝上卖到上百元一个,随着注册的放开,知乎的用户规模随之爆炸增长,这种狂奔式增长在2018年达到了高潮:2018年12月,知乎宣布用户规模突破2.2亿,同比增长达102%,一年之内增长一倍有余。2018年8月,知乎完成了2.7亿美元的E轮融资,是当时知乎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同年的世界杯期间,知乎首位代言人刘昊然的广告“有问题,上知乎”也刷遍了电视与网络平台。 对于一个起步于垂直用户群体的内容社区而言,用户规模的指数级增长不可避免带来“内容变质”的问题,这种趋势显然是不可改变的。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亿,网民学历结构种大学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仅为8.8%,小学及以下、初中的比例分别是19.2%、40.5%。当知乎用户规模达到2亿以上时,其用户构成会越来越接近网民的整体结构构成,平台显然不可能继续保持最初的整体内容质量和调性,而是会更贴近普罗大众乐意消费的内容。 随着知乎的壮大,曾经核心用户的质疑接踵而至。在2018年「海盐计划」发布会上,知乎合伙人之一白斗斗将用户普遍关心的问题形容为“知乎三问”:1、如何保障良性讨论氛围?2、如何兼顾内容的质和量?3、优秀创作者能否获得收益?周源也在知乎相关回答里表示,“我们商业化的实践边界,其实是由「知乎三问」划定的,也就是说不做破坏良性讨论、内容质量和社区信任的事。” 知乎三问的前两个问题都事关社区内容质量,可以放到一起讨论。 读娱君认为,随用户规模扩大,平台整体各内容比例必然产生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数值上的优质内容规模在下降。关键点在于,海量信息涌入之后,寻求专业内容的用户与讨论日常热搜八卦的用户能否找到自己舒服的用户体验。读娱君在此前的分析中已有涉及:“社区规模扩大至一定程度后,对原有垂直、高质量需求用户的体验伤害是大概率发生的。平台要么选择止步不前,要么只能选择接受并尽力完善设计,其基础目标就是“做好导航”,让不同用户‘各有各的体验’。” 知乎的做法是通过“盐值”、“友好度”等系统来改善讨论氛围,同时通过推荐算法、圈子、分区等机制来为用户筛选出合适的内容。至于具体效果,在没有用户反馈的基础上读娱君就无法轻率下结论了。读娱君认为,除了尽力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之外,知乎其实和B站一样需要在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对自身社区的品牌形象进行“扩大”诠释—— 不管是“破圈”,还是“知乎是什么”的思考,都是建立在坚固底层文化之上的不断添砖加瓦。只要知乎重视“观点深度讨论”的社区文化还在,知乎就还是中文互联网中最丰富的“观点源泉”,与过去相比区别更多在于对象范围会越来越广。 在当下回过头来看2012年周源那四段“初心”的回答,“每个领域的专家”、“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定义,其内涵或许也远不是曾经的知乎所能完整诠释的。 但就目前的布局来看,知乎的跨界很多,会不会有力度分散之嫌?做圈子明显有百度贴吧和微博超话的基因,提供了比问答更低门槛的内容创作和互动场景,但另一边,知乎的“微博功能”想法却与关注流混在一起,近乎隐藏; 视频方面,官方主打的“知乎新知青年说”在推荐流量加持下不过20万、30万左右的单集播放,近期没有推荐流量加持的视频更是下滑到几百播放量,账号仅获得6000个粉丝。而知乎视频版块中,更多是上文所述的那些搬运、分发内容; 知乎的评分系统也带有“影响观影/观剧决策”的力量,但比起豆瓣的独立特行和猫眼淘票票与购票行为挂钩的价值,知乎评分也显得有些价值不突出。 在知乎不断发展扩大的过程中,用户心智中的知乎是不是更加模糊了?如果知乎的视频和B站、西瓜差不多,如果知乎的网文也尽是女频宫斗,那么前有阅文后有大票免费网文平台,知乎有明显优势吗?而另一边,原本知乎所建立起的“真实”、“理性”的形象,是否也会由此淡化呢? 当然,知乎仍然在发展变化之中,谈及未来定论为时尚早。乐观而言,知乎在十年之际仍有在众多新领域中寻路的动力,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中文互联网中的“观点源泉”社区的生命力之旺盛。如何去定义知乎,恐怕最终还是一件“千人千面”的事情。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