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号为什么学会了广场舞
从产品语言出发:广场舞热到底是什么? 归根结底,广场舞之所以很容易被人们所误解、以至于与社交网络时代的主流语境不断形成代沟,是因为广场舞本身一个真实诉求非常容易被模糊的行为。 比如表面上广场舞涉及到的肢体运动,似乎与中老年人需要适量锻炼的需求相契合,这让很多人将广场舞定义为了一项“体育锻炼”。 但实际上无论是从运动强度还是从运动针对性等方面来看,能够在锻炼效果上代替或者超越广场舞、且适合中老年人参与的运动并不少,健步走、慢跑、球类运动都是“体育锻炼”层面上更好选择。但广场舞的普及程度远远大于后者,其中显然有被我们忽略的因素。 再比如开头所提到的,很多人相信广场舞的走红,是因为退休后的中老年人们有大把的空闲时间,需要去打发,而一起跳舞这件事喜闻乐见。 这个理论看上去没有问题。但具体到参与层面,也不难发现广场舞在参与要求上与“打发时间”其实也有着很多相悖的地方,比如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需要使用规则、需要配合团队等等,参与者将面临不小的时间、精力、经济成本。 总之“广场舞”问题的复杂程度,甚至可以上升到学术层面。比如复旦大学的社会学系教授周怡就曾经在中文核心期刊《社会学研究》上,发表过一篇针对“广场舞”的论文,试着将广场舞放入亚文化研究视域,来理解广场舞为何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以及它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的社会学意义。 那么有没有办法抛开学术层面的讨论,准确定位“广场舞热”的真实诉求呢?产品语言是一个好选择。当我们将“广场舞”具象化为一款帮助某一群体满足需求的产品,从产品的运行规则和行为结果出发进行理解,将给我们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观察视角: 首先广场舞的基本运行规则不在于舞蹈,而是在于社交。参与者们本质上是以舞蹈为主题来完成感性社交(来自于工作、生活等刚需之外的出发点,如兴趣、情感等等),比如上面提到的“苏大强”。 在剧中的设定里,苏大强是一个会弹钢琴的图书馆管理员,理论上应该有更高的审美情趣,也几乎没有任何舞蹈基础,但他还是在丧偶之后很快变成了广场舞爱好者。按照剧情上热搜=引起观众共鸣的规律,类似的广场舞受众并不在少数。 所以当我们谈到“广场舞”,尤其是提供跳舞场地的“广场”时,其实大概可以理解为年轻人们玩的开放式社交平台,只不过主题更加垂直、区域相对固定。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