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2.0时代,怎么为机器安装智慧大脑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想象一下,假设给智能机器人读这首诗,让人和机器同时在图像数据库中寻找与这首诗最匹配的场景,结果会是怎样?ASP站长网
7月14日,在2021中国·宁波新一代人工智能学术峰会(后简称“学术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郑南宁提到,在这种场景下,机器人会按照规则办事,从数据库中找出一幅海棠图,海棠的叶子上可能还挂着雨珠。而在这场对比实验中,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一个可能的结果是,有人会选择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行走在幽静的田间小道,天上还下着蒙蒙的细雨。
这个实验提醒科学家,“人工智能面临着如何把知识赋予场景的挑战。”郑南宁解释道。
自2015年起,中国工程院批准启动了《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以潘云鹤等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开始进行“人工智能2.0计划”。
“以往人工智能1.0只研究了语言知识,没有对视觉知识进行研究。而到了人工智能2.0以后,深度学习解决了大量的视觉问题。”在学术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潘云鹤提到,人工智能1.0的梦想是让智能语言转化成画面,未来可以通过视觉知识等核心技术实现。
在学术峰会上,郑南宁分享了2006年一位德国心理科学家做过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实验里,一个大人两手抱着书,准备放置于书柜里,可自己无法腾出手打开柜子,而在房间的另一个角落,母亲抱着1岁半的孩子在一旁坐着,此时大人没有给孩子任何的指令,但是孩子跑过去,打开了柜门,大人把书放了进去。
“这个心理学实验给我们人工智能研究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那就是我们如何使智能系统也要具有像孩子这样的合作性行为。”郑南宁解释,这个看似普通的心理学实验让科学家去思考,是否可以通过理解1岁半孩子的大脑所想,让机器人也具有智能性、灵活性与合作性的行为。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