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经济”浪潮下,百度为何强调“人格化”与“服务化”?
其实百度无论作为内容生态的支撑平台、还是作为内容服务的提供商,其能力都毋庸置疑,例如在C端市场,百度APP日活突破了2.3亿,用户登陆率超过67%,首条满足率达到58%,一条由App搜索、信息流、个人服务中心固定入口等全场景下的服务闭环已经被百度逐渐搭建起来。 对于B端市场而言,百度的服务赋能体现更多,如今年在各个垂类行业百度的进步都十分显著,百度42万个智能小程序背后也是42万个内容服务提供商,覆盖范围从生活到生产,几乎无处不在。 那么已经具备如此实力的百度,为何还要强调“服务化”?显然,是因为百度依旧没能满足“现阶段”的自己,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服务”,这一话题只要是仍处于“互联网时代”就永不会停歇。 于是,今年百度依旧“火力全开”,百度联盟推出了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伙伴扶持计划——共生计划,通过持续开放的生态能力和更加多元的合作模式,为伙伴提供20亿元分成激励。 共生计划在未来三年将扶持8000个起步期、500个发展期和80个成熟期的联盟伙伴。 百度对“服务化”的持续,相当于是在内容生态领域再次构起了一道“服务防火墙”,也符合沈抖提出的“三大趋势”中“催生新的业态”趋势,既能充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也确实体现今年百度联盟峰会的主题“合力.共生”。 “人格化”与“服务化”战略的实施,对于百度内容生态发展而言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启程,而整个移动内容生态赛道的变革或许也将就此拉开。 三、移动内容生态立足“服务”,还需依托三大支撑点 “人格化”、“服务化”固然符合“智能经济”下的发展趋势,但对于百度这类以内容生态立足的企业而言,或许还不够,回到“内容生态”的本质,有三大要素依旧必不可少。 1、“数量”是服务平台的先决 向内容服务平台转型,这是现阶段各大内容平台的一大趋势,百度的“双重门”战略同样是建立在“内容服务平台”之上,但要成为一个达标的“内容服务平台”还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内容数量”。 百度因为长期把握“搜索”这一超级入口,在“数量方面”的积累已经有了巨大优势,一方面体现在用户规模,之前提到百度APP日活已突破2.3亿;另一方又体现在内容服务提供商,42万是规模,最主要还是覆盖范围包含了移动视频、生活服务、移动购物、新闻咨询、出行、办公等诸多领域。 但想要持续支撑起日益庞大且挑剔的用户,百度的“内如数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也是为什么百度会有相关变革提出的原因。显然百度也明白,“数量”优势将是服务平台立足的根本所在。 2、“质量”是服务跳不过的话题 “数量”之后,当然就是“质量”,如何鉴定“服务质量”,这对于内容服务平台而言其实比较难以统一,同时又因为内容服务区别于实体服务,其衡量标准也有差异。 通过QM发布的2020移动互联网全景生态报告显示,对比BAT三家的小程序使用情况,微信小程序与支付宝小程序其服务大头都集中在了生活服务领域,而百度小程序用户分布更加均衡,同时也能说明百度小程序中被用户接受的服务内容更多。 毕竟为了保障其内容服务的质量,长期以来百度在AI领域的布局也为其内容服务打下了重要基础,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推荐、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都能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的服务,同时这也是以搜索为“业务底座”的百度所具备的独有优势。 3、“服务”还需要足够大的入口 需要满足“服务平台”的服务标准,“入口”也是跳不开的话题,而现阶段够称之为超级入口的无非就是“微信、支付宝和百度App”。 也是因为“入口”难以打造,需要通过长期时间的积累和严苛的市场体验,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有且只有这三大超级入口的原因。 所以,在这三大玩家之中,谁要能再建一个“超级入口”市场的天平将肯定将出现倾斜,下一个“超级入口”鹿死谁手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可见,在移动内容生态大肆转向“服务”之时,作为其基础的“数量”、“质量”及“入口”仍将左右这一战场,无论企业战略如何多变,这些底层依旧无法绕过。 总结 今年作为百度联盟成立的第18周年,其见证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几番变革,“智能经济”时代已来,推陈出新在互联网的大势中已成为常态,如沈抖在百度联盟峰会上所说“智能经济不是对互联网经济的颠覆,而是一种增强与延伸。”百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叙述,想要持续充当时代的引路者,就必须跑在时代之前。 此内容为【螳螂财经】原创, 文 | 余一 来源 | 螳螂财经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