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焦作站长网 (https://www.039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编程要点 > 资讯 > 正文

他靠收高速费起家,跨界与董明珠合作造车,如今互撂狠话反目成仇

发布时间:2018-11-16 02:20:49 所属栏目:资讯 来源:AI财经社
导读:原标题:他靠收高速费起家,跨界与董明珠合作造车,如今互撂狠话反目成仇 在辞任董事长近一年之后,魏银仓被自己亲手创建的公司指斥涉嫌通过不法手段,侵占公司利益金额超过10亿元。 魏银仓是珠海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银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原标题:他靠收高速费起家,跨界与董明珠合作造车,如今互撂狠话反目成仇

他靠收高速费起家,跨界与董明珠合作造车,如今互撂狠话反目成仇

在辞任董事长近一年之后,魏银仓被自己亲手创建的公司指斥涉嫌通过不法手段,侵占公司利益金额超过10亿元。

魏银仓是珠海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银隆”)创始人、原董事长,因为董明珠的投资,并引入王健林与刘强东两位股东,让魏与他的银隆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11月13日,银隆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该公司新一任董事、监事会及公司管理层在履职过程中,发现公司原董事长魏银仓、原总裁孙国华侵占公司利益金额超10亿元,已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及向公安机关报案。

自曝家丑的银隆已经不是第一次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了。2018年1月,一直以“不差钱”姿态在各地高调宣布投资的银隆被曝拖欠供货商货款逾10亿元。当时与拖欠货款同时曝出的,还有魏银仓辞任银隆董事长。此外,董明珠的人马已经占据银隆多个重要管理职位。据《财经》杂志当时报道称,银隆高管团队自2017年7月以后便发生重大调整,核心业务分管副总裁已多由原格力背景员工接手。

三年前,银隆仅是珠海市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甚至几度徘徊在资金链断裂边缘。其后,不仅起死回生,更在全国各地密集大手笔投资,风头一时无两。

2016年末,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的强势站台令银隆一夜成名。在格力电器收购银隆被股东大会否决后,董明珠个人联合万达集团、中集集团等4家企业共同增资珠海银隆30亿元,并持有后者22.38%的股权。此后,董明珠继续参与银隆的融资。到了2017年5月,董明珠在银隆的持股已经增加到17.46%,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仅次于魏银仓全资控股的珠海银隆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银隆控股集团”)。

他靠收高速费起家,跨界与董明珠合作造车,如今互撂狠话反目成仇

董明珠与魏银仓

银隆的全国扩张之路就此展开。据AI财经社统计,2016年底开始,银隆已公开宣布在天津、成都等全国多个城市投资扩产,拟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投资生产线包括新能源材料、动力电池、新能源商用车、新能源乘用车及储能系统等。

除上述规模超千亿的投资外,珠海银隆还重组了兰州宇通客车公司,并计划收购南京客车公司。2017年9月份,董明珠现身天津一汽夏利公司,就有消息猜测她以个人名义或通过珠海银隆入股一汽夏利。

频频大手笔投资背后,围绕银隆的争议却愈演愈烈。钛酸锂电池是银隆对外宣传的一张王牌,但多位业内专家认为这项技术是终将被淘汰的技术路线,即便在发源地日本也未获大规模应用,更与国内市场和政策的趋势不符。银隆2016年底以来宣布的投资规模及新建产能,则被行业内人士认为“数字惊人”,远超市场需求。银隆的商业模式也被指过分依赖投资,致使后续风险较大。

01

失败的环形电池

银隆因格力收购而出名,但实际上,其涉足新能源产业至少要追溯至2009年。

银隆早期员工张鹏对AI财经社回忆,大概在07、08年时,银隆控股集团集团老板魏银仓开始看好新能源产业,并四处招兵买马组建团队。张鹏于2009年加入,成为早期的一名核心技术高管。

2009年底,银隆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银通集团为控股股东。

在此之前,魏银仓从未接触过新能源产业,其发家史包括在老家邯郸承包高速公路,在珠海从事房地产开发。另有熟悉魏银仓的人士告诉AI财经社,魏银仓早年还曾买过矿,在邯郸办过钢厂。

他靠收高速费起家,跨界与董明珠合作造车,如今互撂狠话反目成仇

魏银仓

这些生意均指向强大的资源运作及关系活动能力。“他活动能力很强,有冒险精神,很会销售,很会做资金运作和政府关系。”张鹏评价。

在其老家邯郸市,魏银仓与当地关系紧密。据南方周末报道,魏银仓控制的“BVI银达控股有限公司”与邯郸市光大公路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控股邯郸邯武公路发展有限公司。邯郸邯武公路发展有限公司拥有对309国道邯郸至武安段的收费经营权。而值得注意的是,邯郸光大公路开发有限公司由邯郸市交通运输局的两个部门出资成立。

在珠海市,银隆控股集团还曾开发过“山海一品居”和“山海一品别墅”。这两个楼盘均为别墅,几乎是当时珠海最贵的房地产项目。通过房地产,魏银仓“赚了不少钱”。

当魏银仓准备涉足新能源产业时,几乎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

“银隆在2009年时找我,那时候他们想进入这个圈子,但他们不懂技术,所以在寻找最先进的技术。”国内一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权威专家告诉AI财经社,在其看来,当时银隆想做大事,但团队非常外行。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十余年投资经验,累计投资额近20亿元的李平,之前与银隆也有过接触。2013年底至2014年初,银隆面临严重的资金链危机,融资需求非常迫切,李平在这个时候接触到银隆及魏银仓。在经过一番考察之后,李平最终没有投资。

“说实话,没想到银隆现在能做这么大。”李平告诉AI财经社,“当时疑虑有两点,一是觉得35亿元的估值太高。另外技术存在不确定性,银隆的钛酸锂技术不算成熟,在国内也不是主流。”李平难以想象,两年多,银隆的估值竟翻了4倍,达到130亿元。

他靠收高速费起家,跨界与董明珠合作造车,如今互撂狠话反目成仇

李平当时认为,银隆的团队也存在很大问题。在讲究技术积累沉淀的汽车产业,银隆的“技术、市场和生产都是从其他厂拼过来的,魏总也不是产业出身,团队没有合力。”

如今较少人知道的是,2009年,魏银仓还主持研发过一款“环形电池”,并取得了专利。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这款电池在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动车展览会上亮相,魏银仓表示,这款环形电池充电时间仅需0.5-1小时,可供汽车跑500公里,同时散热性能优越,电池使用寿命可延长一倍。

但“环形电池”根本无法量产,也无法用于实际应用。“这款环形电池中间空,电极片在外面卷很大,放开来长度可以达到四五十米,达到好几百安时。电池公司很难处理这种长度,根本无法工业化生产,所以没有设备供应商做。”张鹏告诉AI财经社。

魏银仓希望银隆以技术公司的面貌示人。在“环形电池”失败后,偶然的机会,银隆接触到遭遇资金困境的美国奥钛。收购奥钛后,钛酸锂电池技术取代“环形电池”,成为银隆新一张对外宣传的名片。

02

让美国人给我们打工

2010年,银隆收购美国奥钛53.3%股份,宣布掌握了制造钛酸锂材料的核心技术。

据张鹏透露,当初收购奥钛,宣传效果占据很大考量。“因为这样银隆就成为第一家把钛酸锂材料知识产权控制下来的中国企业。”而在收购之时,主要考虑钛酸锂材料在储能市场潜力较大,而并非新能源汽车市场。

一位银隆早期员工告诉AI财经社,魏银仓对企业形象非常重视,所以愿意花大价钱收购美国公司,“这样美国人都给我们打工”。

与宣传上的高调相比,实际上在此后数年内,奥钛的钛酸锂材料技术对银隆来说显得非常鸡肋。有数据显示,直至2016年,银隆所生产的绝大部分广通客车,装载的电池均为磷酸铁锂电池,而不是钛酸锂电池。

他靠收高速费起家,跨界与董明珠合作造车,如今互撂狠话反目成仇

银隆新能源公交车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