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焦作站长网 (https://www.0391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酷站推荐 > 酷站 > 正文

李开复谈20年后的AI,崔宝秋论开源之道|MEET2021智能未来大会

发布时间:2020-12-21 12:25:31 所属栏目:酷站 来源:互联网
导读: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即将过去。在这一年中,我们的生活遭受重创,但AI技术和应用仍在加速脚步。“重启、重塑、重构”成为今年AI行业的主题,AI正在构建疫情之

第二个里程碑,是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个与地理信息系统、网格、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密切相关的概念。其核心是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以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这三大基本技术的集成。

第三个里程碑,就发生在中国。2016年在杭州举行的G20领导人峰会,首次提出全球性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

2017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数字经济”,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

谭建荣院士也强调,数字经济搞得好不好,人工智能搞得好不好,主要的标准就是这两条:第一,企业有没有受益;第二,群众有没有受惠。

那么,回到那个问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又该如何高质量发展?

谭建荣院士提到了高质量发展的4大要素: 高质量的产品高质量的技术高质量的管理高质量的人才

具体而言,谭建荣院士总结分享了5个方法。

第一,要把人工智能用到制造业当中,形成智能制造,用智能制造来提升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

如今,产品创新设计能力仍然是中国制造业的短板,而这种创新能力的薄弱,也是存在于信息企业当中。谭院士引用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徐匡迪院士的观点强调:“不研究人工智能的算法,就无法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

第二,通过智能制造来提升工艺。

第三,通过智能制造来强化质量。不仅要提高硬件产品的质量,还要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

谭院士认为,工业软件是中国最短的短板之一,亟待补全,而要重振中国的工业软件企业,人工智能将大有用武之地。

第四,智能制造+延伸服务。不仅软件业要变为服务业,制造业也要向制造服务方向转变。

第五,通过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找准产品服务对象,拓展产品市场。

美团夏华夏:“接地气的AI”就是希望让每个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科技应该真正为社会价值做出贡献。

美团副总裁、首席科学家夏华夏,就在大会现场分享了什么是“接地气的AI”。

李开复谈20年后的AI,崔宝秋论开源之道|MEET2021智能未来大会

用智能语音技术帮盲人点餐,用NLP帮助餐馆老板回复客户问题,在疫情期间用无人车协同骑手配送外卖……说起来,都是“小事”,但夏华夏认为,这些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AI应用,恰恰体现了很多科技工作者工作的价值——

用技术,去帮助每一个普通人生活得更好。

夏华夏指出,接地气的AI,是人工智能发展至今的一个大趋势。过去由数字、资本驱动的AI,在今天逐步落地之后,已经变成由实际价值驱动的AI。

这个价值由谁来决定?自然是技术的受益者,每个普通大众。

所以,到底什么是“接地气的AI”?

第一,是 落地速度接地气

以美团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整个美团AI团队落地了近3000个实际业务需求,涵盖配送调度策略调整、商家智能运营的方方面面。

第二,是 服务行业接地气

也就是说,把AI技术应用到普通的本地生活服务商,包括衣食住行、吃喝玩乐。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渗透进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带来了用户体验的提升;

从商家的角度而言,美团这样的平台提供的AI能力,能够帮助商家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乃至自动化升级,优化商家整体的经营手段。

第三,是 服务对象接地气

技术在飞快地往前发展,但却不是每个人都享受到了技术带来的便利。但夏华夏认为,技术的发展不应该把任何一个人抛下、落下。

AI的服务对象,应该是每一个普通人。而这,也是美团AI的技术宗旨。

那么,“接地气”是不是意味着只想今天,不想明天?夏华夏回答:科技落地应用与长期技术探索并不矛盾。

接地气是我们在落地科技时的一种“科技为人”的价值导向。科技的落地应用,与长期、有挑战的科技探索之间并不冲突。

在长期、有挑战的工作上做投入、做突破,才能让科技持续产生价值。

最后,夏华夏还展望了一下AI最美好的模样:

像水电煤一样成为未来生活的基础设施,无处不在,但不一定需要被用户感知。AI可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我们服务。

清华唐杰:认知图谱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瑰宝

李开复谈20年后的AI,崔宝秋论开源之道|MEET2021智能未来大会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系副主任唐杰在会上做了题为《认知图谱,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瑰宝》的演讲。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符号AI、感知AI和认知AI。认知AI到现在为止尚未实现。

那么,实现认知AI需要做什么?唐杰教授指出,现在急需打造的是 AI基础设施 ,比如认知图谱怎样构建。

为什么要强调认知的逻辑呢?唐杰教授举了GPT-3的例子。

GPT-3,参数规模达到1750亿,数量级接近人类神经元。并且,在表达能力上,这样的大规模语言模型已经使得AI接近人类。

这就带来了一个启示:我们是否可以直接通过大规模、大算力、大计算的方法,得到一个超越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

且不谈上亿人民币的训练成本,GPT-3这样的语言模型,如今已经暴露出一个明显的问题:没有常识。比如,你问它一根草有几只眼睛,它会回答“一只眼睛”。

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用计算的方式做认知,唐杰教授谈到可以结合两种方法去实现。

第一,数据驱动。把所有数据进行建模,并学习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学习数据的记忆模型。

第二,知识驱动,构建知识图谱。

不过,仅仅如此仍然不够。

唐杰教授指出:

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我们希望它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从已有的事实、从反馈中学习到新的东西,能够完成一些更加复杂的任务。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