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产品细节,略为值钱!
至于 PDD 是怎么拿到这些数据的,咱就不 YY 了,现在网上猜测的居多。
随后,「脉脉」也发布了公告,说自己肯定没有泄露用户数据,连他们 CEO 都在朋友圈诉苦因此得罪了不少投资人和 CEO。
不过在这个事情之外,我倒是注意到「脉脉」的一个产品细节,就是匿名社区里用户花名后面跟的那个「ID」。
一个小功能,背后却有大逻辑。
正常情况下,用户第一视角看到的是这样的。
注意那个 ID 的标记。
从视觉上看,是不可点击的。但实际上,你点击那个区域后,会展开显示一个具体的 ID 编号。
正是通过这个 ID,那个 PDD 员工的一系列发言内容被串联在了一起。
说实话,我用「职言」也有很长时间了。以前带薪拉屎的时候也会偶尔去吃个瓜,但一直没注意到这个细节。
可能有人会问了,一个 ID 搞得那么隐蔽干嘛?
确实,开始我也没太想明白。既然是匿名社区了,这个 ID 不就多此一举么?此外,设计上搞得这么隐蔽,目的是什么呢?
为此,我跟一些做产品的朋友讨论了下,也查了一些资料。还别说,他们这么干,是有原因的。
而且,这个细节改动,还真值钱!
对于上面提出的问题,跟「职言」的产品定位有关系。
「职言」的前身是「脉脉」的匿名社区。在 2018 年的时候,因为违规被监管要求下线整改过。
后来整改完成后,如今的「职言」就上线了,随之而来的还有两个变化。
第一个是公司认证匿名,第二个就是穿了马甲的匿名 ID。
先说这个 ID 的产品逻辑。
这个匿名 ID 实际上并不是用户的真实 ID,也就是说,通过这个 ID,在产品上也无法查询到背后的真人是谁。
这个 ID 存在的意义,主要是给完全匿名的社区装上一个安全锁,至少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这不是完全无据可查的匿名社区。
要知道,完全匿名社区产品「无秘」的下场就是下架且永久关闭。
所以,这个匿名 ID 并不是给用户看的,而是给监管一个交代。
既然如此,当然尽可能在设计上做处理,这才有了这个结果。只不过没想到的是,这也成了公司在内部抓人的线索。
再说公司认证匿名的产品逻辑。
如今在脉脉的匿名社区里能看到一些带着某公司认证标识的发言,但发言人还是匿名的。
这种设计,其实源于「脉脉」的实名认证机制。只要你实名过,就可以带着面具发言,既提高了发言人的可信性,也满足了监管的要求。
这个场景,就像不同公司的员工戴着自家公司的 logo 面具参加假面舞会,一起相互吐槽八卦,但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
所以你看,现在「职言」社区的活跃度特别高,似乎成了互联网吃瓜群众聚集地和八卦爆料的首发地。
匿名归匿名,但也不是完全无据可查。如果想找到某条匿名言论是谁发布的,有两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就是通过用户端发布记录查询,既可以对应到内容,也可以匹配 ID。
在我看来,这是监管同意这个方案的主要原因。
第二条路径,当然就是通过「脉脉」的数据库查询。
用户在数据库里有两个 ID,一个是真实对应注册身份的 ID,一个是穿了马甲的匿名 ID。
从技术实现上,这两个 ID 是相关联的,如果要查,是肯定可以查到的。
虽然「脉脉」官方说他们用了非对称加密算法保护用户身份,但是,具体是什么算法,公钥和私钥是如何保存的,还是他们说了算。
毕竟,用户对私钥是无感的。
所以,权力和钥匙都在「脉脉」手上,这就有点自己定规则自己当裁判的意思。
当然,官方肯定会说对用户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保护。但怎么做到,完全就看他们的价值观和管理能力了。 (编辑:焦作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